近期,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潮汹涌。记者从权威部门拿到的数据显示,初步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沪深两市本年度大股东减持金额总规模接近2000亿元。在减持家数和规模猛增的同时,“高送转”“炒概念”拉高股价——大股东找理由减持套现——业绩变脸、股价下跌……这些“套路”今年以来在A股屡见不鲜。在上市公司大股东套现欲望愈加迫切的背后,大股东大幅减持伤害了谁?监管层又该不该出手?
理由五花八门为减持
在减持家数和规模明显增加的同时,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出现股东“清仓式”减持。例如,今年以来有近20家上市公司股东公布了“清仓式”减持计划,其中厚普股份(46.160, -0.28, -0.60%)的股东德同银科、维力医疗的股东九鼎医药均在年中表示将要减持所持的所有上市公司股份。
按照中国证监会发布并于今年1月起实施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但过去几个月中,仍频现违反上述规定或违反股东相关承诺的减持行为。
在各类减持的背后,从为结婚到为孩子交学费,再到理财、还债……股东减持理由可谓五花八门,掌趣科技(10.270, -0.12, -1.15%)控股股东姚文彬为“支持公司发展”而减持,更让小散们直呼“看不懂”。与这些奇葩理由相随的,却是过千亿元的减持大潮。
股东减持理由奇葩,资产去向难明。今年1月18日,中文在线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王秋虎以“改善个人生活”为由,拟在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201.27万股公司股份,按照当日收盘价估算套现金额近2.6亿元,引起市场不少“吐槽”。
进入下半年,减持理由被“个人资金需要”“企业发展需要”等笼统表述取代。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的确有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因为公司发展缺钱而减持,但估计仅占减持总规模的一半,还有巨额资金无法判断真实去向。
“高送转”外加“业绩变脸”减持套路深
在整体减持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虽然监管部门大力约束减持、严管违规减持,但仍挡不住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借道大宗交易或利用高送转“掩护”等套路不断减持,有的公司甚至在减持后出现业绩立即变脸等现象。
上海一家托管市值超过百亿元的证券公司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并非所有的股票大宗交易都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在抛售,但是其中确实有不少上市公司因为竞价交易受限,转道大宗交易套现。其中,很多大股东不惜“打折甩卖”股份。
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高送转“掩护”进行减持日益增多。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统计,在2015年年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实施“高送转”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大量增加,10股送转10股及以上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数量达335家,创历史新高。
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后,出现业绩变脸等现象值得高度关注。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永大集团、久安医疗、易联众等公司均出现减持前业绩突飞猛进、减持后业绩一落千丈的现象。
波及实体经济与中小股民
动辄几亿元的减持规模,“一不小心”就是“清仓式减持”的套现,在短期内可能形成股价的大幅波动,长期来看则会给公司烙上“大减持”的印记,无论是对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实体经济,都不是一件好事。
中小投资者权益受到的损害或许比想象中的大。即使股东通过大宗交易或是协议转让减持,这些股票中很大一部分最终都流入了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作为二级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为股东减持套现的真金白银部分“埋单”。